同一天,同一法院,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——一家企业黯然退出市场,另一家企业重获新生。利川法院近日办理的两起破产案件,生动诠释了破产审判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双重价值:既为失败者提供有序退出的法治通道,又为困境企业搭建重生的桥梁。
破产清算,市场出清的“法治手术刀”
7月8日,利川法院裁定终结某矿业公司破产。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,从事矿产资源勘探、开采等相关业务,注册资本2050万元。随着利川全域旅游的推进,对环保要求更为严格,2023年,该公司因采矿未对其损毁的林地、耕地进行恢复,市检察院向市自规局、林业局发出检察建议,后两部门督促该公司整改。因技术落后且污染环境,公司渐渐失去生存空间,长期闲置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僵尸企业”,截止2025年,该公司共有4900余万元到期债务无法清偿。
因公司债权债务关系简单,利川法院启动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,推动破产清算程序提速,7月4日召开的债权人会议上,顺利通过分配方案。
“我们不是简单宣告企业死亡,而是通过规范化程序实现债务清理最大化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。”主审法官牟绍军强调。该案从受理到终结仅用时55天,展现了对"僵尸企业"的快速出清能力。
破产重整:困境企业的“司法ICU”
7月8日上午,位于团堡镇的某休闲避暑地产项目隆重开盘,该小区地处“恩施大峡谷—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”两景区的黄金位置。2018年受土地政策调整、公司负债过重等因素影响,导致项目建设停滞。2024年7月19日,停工五年的小区终于迎来重生希望,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通过《重整计划草案》后,利川法院裁定批准该公司重整计划。
某环保公司注资让企业焕发新的活力,停工小区随即开工续建。经近一年的建设,小区“旧貌换新颜”,蜕变重生的避暑房更加契合“候鸟”需求,一开盘便获一致好评。
“府院联动不仅救了企业,更保障了我们的避暑生活。”一位之前购买房屋但未能接房的业主哽咽道。
同一天,两家企业一“生”一“死”同框上演,折射出市场化、法治化破产审判体系的成熟度,折射出利川法院精准"司法诊断",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法治护航的司法担当。
今年以来,利川法院已办结破产案件5件,并成功申报“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与出清机制”改革试点。下一步,将进一步做优繁简分流,实现简案快审、繁案精审。持续发挥“执破融合”改革效能,强化精准识别,区分"病在脏腑"与"病在肌理"企业 ,提供清算和重整差异化服务,顺应市场经济“新陈代谢”机制,切实优化市场资源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