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恩施到利川,如今不过是短短四十分钟的车程,但这段距离,我走了整整十六年。这让我想起,从一个纯粹的法政学堂青年,转做一名俯身向下的基层司法人,这何尝不是一个大时代最细微的注脚。
大凡机关呆久了,身处的生态环境会衍变成一个大玻璃缸,在这里,有人意气风发斩关夺将,有人默默潜行蝇营狗苟,直到某时某刻,你才忽然发现,那些挥斥于指尖的意气,不过是些纸上烟云,那些激扬于笔端的文字,抵不过现实的洪流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作为司法者,只有身在基层,你才可能体察直至明悟,什么才是真实的司法生态,什么才是当代中国。
问世间,法为何物?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复纠结的问题。身处这个“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时代,面对空前尴尬的司法窘境,这一代的法院人所遭受的压力闻所未闻,所面临的困境前所未遇。当亚伯拉罕.林肯说,有什么样的人民,就有什么样的政府。或许,我们也可以说,有什么样的时代,就有什么样的司法。而当“搞定就是稳定,摆平就是水平,没事就是本事”大行其道,“宪法不如看法,信法不如信访,判决不如调解”外化于行时,我们究竟还能拿什么来守护你,我们的司法?!
总为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基层。绝大多数矛盾显现在基层,绝大多数纠纷化解在基层,这是当下的一个共识,也几乎成了我们唯一的司法使命。然而,如何审视和应对这两个“绝大多数”,不仅考量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、政策导向和体制规则、司法理念是否适合这块复杂的土壤,对于每一天都要面对每一起具体案件的司法者而言,回望法学院里的那些高谈阔论,更是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。因为,面对压力和重责,我们已退无可退;因为,我们的每一天,不是在开庭,就是在去开庭的路上。
桃花源总是在迷路时发现的。始终相信,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,正如一位中国法官所言,匆匆与生活讲和,岂不负了翩翩少年?一份小小的刊物所能承载的,不免太过有限,但一只高傲的荆棘鸟,总会和着血泪放声高歌。
有多少欲言又止,就会有多少振翅待飞;有多少千磨万击,就会有多少沉默躬行。在本期,我们走进利川;在基层,我们读懂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