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法是裁判规范,具有裁判功能。只有单行法,没有民法典,造成法官查找法律、适用法律、解释法律等诸多困难,难以充分发挥民法的裁判功能。民法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,具有行为规则和指南功能。
从1949年建国至今已经65年,可是我国还没有颁布民法典。当今我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,我们应当乘此大好时机,加快制定民法典,使民法典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律工具。
已经形成的我国民法体系是初级层次的体系,不够完善,科学化程度不高。例如:缺少民法总则;缺少债法总则;关于人格权的规定不能适应新情况;有的重要规定不符合社会实际;单行法之间存在着重复、矛盾、冲突,等等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民事司法的统一、公正、高效和权威性,是产生社会矛盾的原因之一。这些问题都属于立法问题,不可能用司法解释的方法解决。
进一步说,即使全部单行法都修订好了,而不将其整合为民法典,也不是高层次、科学的民法体系。因为民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,单行法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,不能体现民法整体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。各种民事法律关系之间不仅密切联系,而且往往是互相转换、互相制约的,其联系、转换、制约有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,它们是密切关联的整体。只有民法典才能全面规范民法的基本问题,形成总则与分则结合的完整体系,体现全部民法规范的内在联系、规律性、逻辑性和科学性。有了民法典,条理清晰,处理民事关系就能以简驭繁,事半功倍;反之,没有民法典,单行法头绪多,不好掌握,处理民事关系则会事倍功半,这已经为司法实践所证明。
民法调整社会关系,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,关系每个人的切身权益,因此民法是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门。在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语境中,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具有一种实质上的“宪法性”的地位,这在欧洲学界基本上得到公认。直到当代,这样的判断仍然得到欧洲各国学者广泛认同。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黄右昌说:“根本法有二:一为宪法,一为民法,其他非宪法的附属法,即民法的附属法。”本世纪初日本学者星野英一说:“民法是与宪法并列的法律,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基本理念和构造,而民法规定的是社会的基本理念和构造。”民法作为如此重要的法律部门,不能只有单行法,只有民法典才能充分体现民法的重要地位。
改革开放以来,民法的地位空前提高,但是全民的民法观念和民事权利观念的提高还有一个过程。至今,在有些人,包括少数领导干部的心目中,加强法治就是加强政法,加强政法就是加大惩罚、严打的力度,不重视民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。制定民法典,加强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,对于提高全民的民法观念和民事权利观念,建设法治中国有重要意义。
民法是裁判规范,具有裁判功能。只有单行法,没有民法典,造成法官查找法律、适用法律、解释法律等诸多困难,难以充分发挥民法的裁判功能。民法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,具有行为规则和指南功能。只有单行法,没有民法典,人们难以懂得民法是什么。有了民法典就能充分发挥民法的功能。
民法还是人们保护自己民事权利的工具,是人们与侵害民事权利者做斗争的武器,具有法律工具和法律武器的功能。法国民法典是拿破仑亲自领导制定的。拿破仑希望法国民法典能为法国人民人手一册,这一点基本上做到了,民法典成了宣传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工具。如果我国人民基本上都知道我国有一部保护民事权利的民法典,那将标志着我国的法治文明达到了较高的境界。
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,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,这就对市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民法典全面规范商品归属规则、商品交换规则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,从而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。
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,简政放权。转变政府职能的实质是限制行政权力,加强民事权利,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、政府与社会的关系。这是转变重行政权力、轻民事权利的传统观念,改进官民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。民法典的制定、颁布和实施有利于推动这项改革和巩固这项改革的成果。
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民主法治改革。民法通则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平等、自愿、公平、诚实信用等。民法是集中体现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民主、法治的基本法。民事法律关系的实践活动是民主法治生活的大学校、大课堂。制定、颁布和实施民法典,不仅对于完善民主法治制度有重要意义,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全民的民主法治意识。
民事立法不仅是要描述社会,而且应当引领社会发展。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被海外学者誉为中国的“民事权利宣言”,事实上民法通则在较长时期成了改革开放的推进器。未来的我国的民法典应当成为中国的“民事权利经典”,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器。
民法典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很重要的标志。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,为世界文明,包括法治文明做过卓越贡献。虽然当今我国的民事立法有待完善,但是我们有后发优势。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、先进的民法典,将是我国法治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,将是对世界法治文明的新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