骄阳似火,山间蝉鸣不息。汽车盘旋在郁郁葱葱的齐岳山,利川法院的干警们趁“热”打铁,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心上。
66户村民的“田埂守护者”
六月初夏,行走在双岭子村的田间地头,一片郁郁葱葱、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汪营法庭将“利川法院清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”搬到双岭子村,庭前调解了一批土地租赁合同纠纷。
“还记得那段时间法官往村里跑了好几趟,问题总算解决了。”村民代表老周高兴地说。
事情还要追溯到四年前。2021年,小胡、小李二人与66户村民签订《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协议》,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村民土地用于养殖龙虾,租金于每年年底付清。2025年年初, 66户村民多次催收2024年租金无果,诉至法院。
“说好的每年年底付钱,拖欠半年,我们去商量,老是被敷衍,这口气实在咽不下!”老周搓着有些汗湿的手,道出委屈。
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,判容易,但心墙难拆。法官赖永超翻着半尺厚的案卷思索着,土地的问题,当地村干部最了解,还得联系他们一起解开村民心里的疙瘩。
村委会内,调解组一起梳理案件事实,找出矛盾点,根据案情制定专属调解方案。赖永超采取“背靠背”解纷的形式,将召集的村民代表与小胡二人分开谈话,宣读初步拟定的调解协议,然后根据双方意见进行修改。
老周等人手里攥着民事调解书,脸上带着释然的笑意。
窗外的阳光洒进村委会,解纷的故事还在继续……
彩礼纠纷里的“情法平衡术”
南坪法庭的调解室里,小曾攥着一沓票据,额角青筋直跳:“法官您得给我做主!10万彩礼加上恋爱花的11万,她得全还给我!”
话音未落,对面坐着的阿红也红了眼眶:“我也委屈......”
2019年经人介绍相识的小曾与阿红,于2022年年底领证办酒。后因长期分居感情破裂,阿红同意离婚,却不愿退还全部彩礼。
“领了证就是夫妻,我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......”她的声音带着哽咽。
“都冷静下,慢慢说。”法官张利琴轻声安抚。她深知,这类纠纷既要守住法律底线,更要护住人间温情。调解桌上,张利琴将双方拉回理性:“彩礼返还要考虑婚姻存续时间、实际花销、当地习俗。”
她翻开民法典,指着条文解释:“你们结婚两年,部分彩礼已用于共同生活,全部返还不现实。”
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,在充分听取双方意见,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,法官提出了返还彩礼具体数额的参考性意见。最终,双方在解除婚姻关系的同时,对于彩礼返还数额达成一致,阿红当场返还小曾3万元。
至此,这起因婚约财产引起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。
夕阳西下,法庭的国徽在群山间闪耀。从调解室到田间地头,这里的每一个场景,都是“枫桥经验”本土化的生动注脚。山再高,高不过群众对公平的期盼;沟再深,深不过法官解纷的脚步。当法律的阳光照进每个山旮旯,那些关于土地、关于婚姻的纠葛,终将在情与法的交融中找到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