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法院新闻

候鸟归巢处 法暖万家时

来源: 利川市法院 时间: 2025-08-05 09:19 点击量: 205

夏日的谋道镇,清风徐来,远山如黛,是远近游客纳凉避暑的好去处。谋道法庭内却是“热火朝天”——来自各地的特邀调解员齐聚一堂,参加一场聚焦实效的调解技能培训,共同探寻基层治理的“枫桥密码”。

更“热乎”的是,培训刚结束,大家便迅速投入到一起商品房合同纠纷的调解实战中。依托镇综治中心平台,这起针锋相对的矛盾,在调解员情理法并重的努力下成功化解,宛如一股法治的清风,为当事人送去了舒爽。

一、枫桥驿站里的“技能升级课”

山风穿过谋道法庭的窗棂,带来阵阵清凉。庭内十余位特邀调解员正聚精会神地聆听。

针对辖区内商品房买卖、物业服务、邻里纠纷等高发纠纷类型,谋道法庭庭长周涛带来了满满干货,从精准解读合同条款、洞悉当事人心理,到运用“背靠背”沟通技巧、释明法律后果,再到规范制作调解文书。内容紧扣实务,注重操作性。

“调解不是和稀泥,而是在法律框架下寻找最优解。”周涛强调。调解员们边听边记,不时提问交流。一位“候鸟”调解员会后感慨:“这次培训内容很实用,像及时雨,补足了我们在专业法律知识和程序规范上的短板,今后开展工作更有底了。”

“我们吸纳避暑人群中的退休干部、行业专家等加入调解队伍,就是要让矛盾纠纷化解更接地气、更有温度。”周涛介绍道,随着避暑“候鸟”人群逐年增多,当地基层治理面临新挑战。2023年成立的“候鸟”枫桥驿站,正是法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的创新之举。

二、综治中心里的“实战速递”

理论学习的余温还未散尽,一场“考试”接踵而至——一起商品房合同纠纷被提交到镇综治中心。

综治中心调解室内,购房者陈女士情绪激动,拿着合同不停指责开发商。2018年,原告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被告陈女士签订《商品房买卖合同》,合同对购房款数额及交付时间等事宜做了明确约定。被告支付部分购房款,尚余67200元未付。后因原告未能如期交房,待原告向被告正式送达接房通知书后,被告拒绝接房,双方产生争议,遂到综治中心寻求解决。

随着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,这场因商品房销售引发的矛盾画上了圆满句号。

三、基层善治的“凉城实践”

这场高效的培训和成功的现场调解,是谋道法庭探索多元解纷新路的缩影。

谋道法庭充分依托镇综治中心平台,建立“周驻点、月研判”机制,每周二指派法官驻点综治中心,现场指导调解协议起草、提供法律意见。每月联合司法所、派出所召开联席会议,整合多方力量,组建起覆盖广泛的特邀调解员队伍,对重大风险隐患“把脉开方”。同步开展“法律明白人”培训,通过“调解观摩+案例教学”培养乡村调解骨干20余名,引导群众依法办事、遇事找法,推动实现“小事不出村,矛盾不上交”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。

今年以来,法庭通过该机制指导调解纠纷53件,司法确认调解协议18份,纠纷成讼率同比下降21%。

 “把纠纷化解在诉前、化解在基层,既能减轻当事人诉累,让老百姓能更快、更低成本地解决烦心事,也让司法服务更贴近群众,让百姓感受到‘家门口’的司法公正与温度。”周涛表示。这种“综治中心组织+法庭指导+特邀调解员唱主角”的联调模式,让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这片清凉避暑地上焕发出蓬勃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