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法治动态

司法为民路上,我们都是追“枫”者

来源: 利川市法院 时间: 2024-06-02 13:55 点击量: 1485

人民法庭是审判体系的“神经末梢”,是推进社会基层治理、保障公平正义的“桥头堡”,更是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“排头兵”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扬“枫桥经验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落实最高法关于创建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部署要求,5月23日,利川市法院挂牌成立忠路法庭“老支书特邀调解工作室”、毛坝法庭“利川红”法官工作室。

01老支书特邀调解工作室 巧解乡村大烦小事

“你们好,我们是‘老支书特邀调解工作室’的调解员,你们这起纠纷,今天由我们来处理。”

……

“感谢几位老支书为我们费心,调解方案达成,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!”张某握着调解员覃宇清的手感激地说到。

为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,忠路法庭立足实际,以共同缔造理念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,牵头成立全市首个“老支书特邀调解工作室”,诚聘镇老村支书、政府老同志及退休干部作为特邀调解员。5月23日,在忠路法庭举行揭牌仪式,并现场为三位老支书特邀调解员颁发聘书。市法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汪小月,忠路镇政府综治办副主任唐静参加揭牌仪式。

揭牌当天,刚刚接过聘书的三位老支书首战告捷,成功调解一起标的额达173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案。

“这个案子恐怕有点挑战性哟!”推开调解室的大门,映入眼帘的是六名当事人吵吵嚷嚷的情景,调解员覃宇清心中一征。

“事情是这样的,徐某等四人在本地承包工程,因施工需要大量水泥,找到我和某商贸公司供货,但工程结束后,货款却一分没给……”见调解员进门,张某忍不住倾诉。

“老支书,不是我们不给,工程是结束了,工程款我们也还没收到,实在是没钱……”坐在角落的徐某出声到。

“不可能!我知道你们有钱!今天必须给!”张某愤怒地反驳到。

“相信各位来到这里,是想圆满地解决问题,请大家冷静一下。”眼看气氛愈发紧张,调解员覃宇清出声劝到,“进门之前我们已经对案件有了大致了解,希望大家能听我们说几句,可以吗?”

“小徐、小胡,做生意要讲究诚信,你们几个年轻人都很能干,没必要为了这件事情影响今后的信用。”调解员郑友刚劝到,“当初买卖水泥,都是白纸黑字签了合同的,具有法律效力,现在拖着不给,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啊!”

“小张,你的心情我能理解,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委屈,但这不是一笔小数目,筹钱也需要一定时间,能不能协商一下?”眼见徐某四人情绪逐渐缓和,调解员郑友刚转身对张某劝到。

调解中,三位老支书结合案件实际情况,针对矛盾焦点深入分析,耐心释法明理。经多次磋商,双方达成调解并申请司法确认。

“‘老支书特邀调解工作室’的成立是法院积极探索新时代‘枫桥经验’的具体实践,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、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。”汪小月对调解室的工作寄予厚望,“老支书们长期扎根基层,与村民建立了紧密联系,对本地社会情况、风俗习惯及人际关系了如指掌。希望调解室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优势,为群众解决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有效筑牢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。”

唐静对“老支书特邀调解工作室”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,希望调解室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,为构建和谐社区、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。

02“利川红”法官工作室 以司法之力护一方好茶

位于毛坝镇的兰田村,是利川红的起源地,被誉为“中国利川红茶第一村”。凭借深厚的茶文化积淀,茶产业成为推动兰田村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。兰田村在走出一条致富道路的同时,因实际生产经营中存在粗放经营、法治意识不强等问题,劳务合同纠纷、买卖合同纠纷、借贷纠纷等时有发生。

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重要论述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5月23日,毛坝法庭在兰田村挂牌成立“利川红”法官工作室,向茶企茶农提供纠纷化解、巡回审理、诉讼引导、法治宣传等司法服务。

“立案要准备什么材料?”

“当事人是否需要委托律师?裁判文书什么时候生效?怎样才能申请强制执行?”

“诉前调解是什么?什么是司法确认?”

工作室成立当日,毛坝法庭立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,聚焦群众日常生活,为茶企茶农送上一堂生动的法治小讲堂。

庭长赵红玲针对民法典中关于雇工、人身损害赔偿等内容,结合真实案例,以案释法,把“法言法语”变成听得懂、能明白的语言,引导茶农依法合理地表达诉求,维护自身合法权利。图片

课上,赵红玲为茶企开展“法治体检”,针对大家提出的法律疑问逐一解答,为茶企生产发展决策提供专业意见,助力茶企解忧。

“下一步,毛坝法庭将持续发力,以创建‘枫桥式人民法庭’为契机,主动把握茶企茶农实际司法需求,以法治强服务、以服务促发展,切实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。”活动现场,赵红玲承诺到。